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
仁武總督埤
仁武總督埤
清朝初期,漳泉客墾戶勢力大舉進駐,開鑿總督埤,灌溉良田,林、方二姓開赤山庄、錢姓墾首闢竹仔門、後庄,施士安開半屏里一地,清乾隆中期,墾業大成。
現名觀音湖舊名總督埤,於乾隆年間開鑿,灌溉良田五千畝,外湖淺(稱口湖)、內湖深澳且清澈,具防洪、蓄水、灌溉、觀光功能,境內山光水色,與東南佛光山、西南澄清湖連成一條觀光線。
仁武鄉唯一的天然湖泊「觀音湖」,舊稱「總督埤」位於本鄉仁福村,原名具有強烈的日據時代封建色彩,於是當 民國五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,先總統 蔣公來到觀音山,極為欣賞此地的水色山光,讚賞之餘,並改名為「觀音湖」,與觀音山之秀麗相互輝映。
觀音湖總面積 一百四十二公頃 ,分內外二湖,外湖較淺,容易乾枯,內湖深廣,水質清澈,湖岸上綠樹盎然,高低起伏的山坡環抱其中,景色宜人,閒暇漫步,令人神清氣爽。此湖兼具有防洪、蓄水、灌溉功能,並有開發觀光的價值。早在多年,前政府已經把觀音湖列為澄清湖特定區內的觀光公園,但因經費問題,事隔已久,仍舊採取放任狀態,許多人為因素,已使得現存風貌不復當年,如能早日規畫,獲得開發,設置林間步道、釣魚區、划船區、森林浴等,定可推動仁武鄉的觀光事業發展,並且為南台灣的民眾提供最佳休閒據點。
仁武鄉有一個總督埤,是在仁武村,各位不要誤會,這個總督不是指以往日本的台灣總督,而是清朝時的總督。這個總督是清朝時的閩浙總督,他當時巡視台灣旱田時曾到這個地方,命濬埤通水源,因名。乾隆二十三年(西元一七五八年),鄉人聚資擴修,分埤為九路,可灌田三百餘公頃,埤廣三十餘公頃,水深約六尺。源出觀音山,碧流澄澈、迂迴趨注,其他岡巒環峙,林木龍蔥寵,山葩野卉,紅綠輝映,有天然晝圖之美,波光瀲,具名湖氣象,而魚類繁殖,皆盡其利,假日遊者、釣者甚眾。
(網路資料)
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
賢者處世能三省,君子立身有九思
君子九思來自何處呢?論語季氏篇第十則寫道:
孔子曰:「君子有九思: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。」賢者又有那三省呢?論語學而篇第四則寫道:
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
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
綠竹筍繁殖方法
綠竹健康種苗的繁殖是以無性繁殖為主,包括分株、高壓、扦插或組織培養等均可行。分株法為綠竹栽培最普遍採行之方法,通常於種植前一年,預先於白露至寒露間 (約9月上旬至10月上旬) 選確認無病毒且健壯之竹欉,每欉可留1~2株供翌年使用,分株時再選擇生長勢強、節間長、稈肉厚、表皮深綠色、鬚根多、無病蟲害且無開花徵兆之竹桿作分株苗較佳。取苗時應自地下莖最細小處切斷,附帶鬚根,切口應平整,勿傷到地下莖上的芽眼,切下的竹苗自桿基部算起保留4~6節,以利刃斜砍去竹桿上部,即完成取苗作業,竹苗於陰天、土壤濕潤時進行掘苗工作較佳,可提高植株的成活率。
高壓法是目前推廣無病毒綠竹苗時,較常採用的繁殖方法,此法之優點是竹苗的繁殖倍率較分株法高,方法是利用約 250公克濕水苔,以長50公分、寬20公分的長形黑色塑膠布包覆在確認無病毒竹欉之竹桿枝條的基部,不須使用發根劑,即能誘發鬚根生長。5月至9月進行高壓處理最佳,高壓1個月後,平均發根率可達51﹪以上,若高壓時間延長達半年,則發根率接近100﹪。高壓前除去枝葉,或選竹桿較下部的節位高壓,均可促進鬚根的生長。
除分株、高壓法外,綠竹尚能以竹桿或枝條直接進行扦插繁殖;綠竹也可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大量繁殖無病毒種苗,但因此法繁殖竹苗耗時較長、成本較高,且產業上對綠竹苗的需求尚未達一定的經濟規模,故國內外均未建立組織培養綠竹苗之供應體系。
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
太極拳拳理的佛學智慧
曾讀王壯弘先生《水性太極拳講記》,書中多次提到太極拳是佛家拳,佛經是最好的太極拳理論,釋迦牟尼是最好的太極拳老師。初讀此談話,覺得匪夷所思,甚是迷惑,後接觸一部分佛教經典,瞭解一些佛學基礎常識,方始知王壯弘先生所言真實不虛,是這位太極拳名家實修親證所得出的關於太極拳究竟意義的結論。下面筆者根據實訓談點學習體會。
一、太極拳的宇宙觀與佛門宇宙觀相似。佛家認為宇宙一體,萬物皆備宇宙資訊,一微塵裡、一毛端裡有宇宙,宇宙外有宇宙。宇宙內有宇宙。這個宇宙觀念指導並派生了太極拳的太極觀。太者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「大」字下面一點意為任何大都由極細小構成,脫離小不成其大,而極則是窮盡到無可窮盡,故致廣大,極精微。
太極拳正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拳,太極拳者把大自然當大宇宙,人體當小宇宙。小宇宙的物質(人體)與精神(神、意、靈)的演練必須適應、順隨大宇宙,這就是天人合一,拳我不二,隨機順勢,順性順德,從外到內、從內到外求得人體物質與精神的高度和諧穩定,身體與心理就調理順和,疾病就跑了,健康就來了。
二、用意是訓練太極的要核。太極拳訓練的意念為先符合意念主宰一切的佛學的本體觀。佛家認為:一念三千,一念千山隨行,一刹那,一彈指,一秒鐘,在很短很短的時間內,可產生三十二億百千念,一刹那裡九百生天。一念可周遍虛空,可達五湖四海,一念如同一個信號發射台,它可以影響我們身心世界,影響他人世界,影響天地日月、山河大地,影響花草樹木。
在這個原理作用下,太極拳理論家們提出了一個眾所共認的訓練原則,用意不用力,因為意念的力量十分強大,不可思議,用意來帶外形、來引動作,其動力源泉可得到不停的開掘,因而無窮無盡。故訓練家反復強調意念主宰。
三、性與相、理與事、因與果是佛家提出的分析對待事物並在實踐上取得成功的六字真言。其主旨中「性」是第一位的、永恆的、不變的,相是千變萬化的;事還可以因時間、地點、人物的差異而變化,而根本性的大道理是不變的。這便是萬法不離其宗。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總是先有因後有果,從因到果由緣(即條件,意念是根本條件)來決定。
太極拳的訓練有千千萬萬、林林總總的動作、招式、套路、門派,這一切可視為「相」,而把「太極者無極而生」視為「根性」。人人皆有自性,「相」是用來證「性」演「性」的,若習拳者被千變萬化的「相」所迷惑顛倒,迷失了根性,在大理上進退維谷,必定失敗。太極的動作演練是「事」,而總原則則是「理」,此因不能結彼果。成功的練拳者,須始終把握住性與相、事與理、因與果六字裡所透露的緣定智慧。
四、淨定中生慧。人心先須靜而達淨,即靜而後定,定能才安。安而有所為。佛門主張人人皆有德慧,人人可開發自性性能而修成佛。不成者多是因為各種煩惱所造成的業障所致,心不能靜,皆不能淨,遮蔽了天性,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性本至誠清明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意。
太極拳名師們在授徒拳藝時會反復強調習拳者要保持心靜體鬆,因為只有靜到極處才能謂之淨,才能沒有名聞利養、沒有自私自利、沒有五欲六塵、沒有貪嗔癡慢,一淨則百骸鬆,鬆到透徹澄明。鬆到空靈明徹,則太極動作得心應手、得意忘形,必定如游龍入海、如鶴鳴九天、如日月行空、如大鵬展翅,自由自在,一招一式圓融究竟,練一次有一次之效果,練一次有一次之體悟,如此境界的太極拳哪裡還分什麼心與行、形與神?已經達成了心行合一、形神兼備,隨心所欲、無為無所不為之境。
自性一旦被開發而現,動作便隨心所現,唯識所變,這就達到了「何期自性,本身清淨」(六祖慧能語),因而一切俱足,能生萬法,智慧充盈。拳家們認為太極拳訓練應首練中定之身,修陰陽中和之體,如此可開發人體潛能,使人變得聰明通達,這決不是虛言與誇飾,而是有實實在在的效果例證的現實存在。
五、一門深入,長期熏修。佛家認為:一經通、百經通。佛經浩如煙海,僅《大藏經》三千部,中有八萬四千法門,窮盡畢生精力數十年而難以通達。佛學的舍生求法者及歷代的高僧大德總結出了「一門深入,長期熏修」的竅訣,堅持十年,必有所成。為此,佛門提出了以戒為師、以苦為師的原則。這正是指導太極拳家的修證法要。太極拳發展到今天,門派多、套路多、招式多、動作多,也稱得上八萬四千個法門。一個習拳者如何在相對較短時間內獲得理想效果?除了肯吃苦訓練,生活也應有所約戒(如戒煙酒、戒貪、戒嗔恨、戒癡、戒傲等)之外,就必須十分重視正見正法,不能被邪見邪法所擾亂。其中「一門深入,長期熏修」之要旨與中國儒道之哲人所主張的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、「精于一,萬事畢」、「一通百通」不謀而合。
以北京的太極拳家魏樹生先生為例,他在汪永泉師的指導下艱苦探索楊健侯的太極秘傳精髓,經過十年窮力治療了他的各種疾病,後繼續探索將近半個世紀,總結出「神視淩空點運行,意納胸吞背氣呈,手移足出已不知,奧妙盡在時機中」的訓練要訣,實證並豐富了楊式太極拳的理論,對楊式太極拳的習練者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。他的《楊式太極拳術述真》系列在太極拳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。魏先生現年已八十大幾,依然精神健旺、頭腦清醒、身體健康,令習拳者與不習拳者皆讚歎不已。
佛法甚深微妙,太極拳廣博精深,余之證悟甚少。筆者淺識謬言,以期引起人們開拓思路,深入探討。
摘自天下武林
學佛無難,但觀自在
元音老人主講 學佛 並不困難 因為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都有佛性。 只是大家不識,追逐外境執取色相,忘記自己本來面目而造業受報, 沉淪六道。 只要我們醒悟,回光返照,不趨外境,不著外相,回頭就是。 佛性的功能,表現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看外境並不是眼睛看, 現代科學家也講,單憑眼睛看不見,之所以能見,是大腦的作用。 但是這還沒有說到根本,因為大腦神經只如電線電網,眼睛比如是燈泡, 電網拉好、燈泡接好,電不通還是不起作用。這電是什麼呢? 電就是我們的真心,我們能嗅能嚐,能說能動,那都是佛性的功能。 只要明白這一點,不著外相,時時回光返照,就成功了。 所以學佛並沒有什麼難處。 憨山大師說:「修般若之所以成功迅速者,以人人本具此心光也...」 一切眾生都本具此心光,不是從外追求得來的。諸佛不迷了, 證到這個心光,能起神通妙用;眾生迷而不覺,就六道輪迴,顛倒受苦。 假如能夠明白我們本具這個心光,回光返照,一念薰修,就是在一念 未起前著力,念頭一起就看見它,不要跟念頭跑,用智慧光把我們 八識田裏的執著種子都薰光,這樣做功夫,就不難成就。 心地法門是誕生王子,將來必定能夠成佛,如果用其它什麼法, 修什麼通,那只是外圍功勛位。 功夫再好,神通再大,也只能俯首稱臣,不能做皇帝—成佛。 所以要在心地上修,這是最根本的法。其實一切法都是多餘的, 『金剛經』說:「法如筏喻者。」臨濟祖師被黃檗祖師三打之後, 他悟道了,說:「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。」沒有什麼玄妙與複雜, 我們大家執著玄妙反而複雜了。 六祖大師說佛性本來具足一切神通妙用,就是說,人人都有神通, 現在不能發現,就是我們的妄想顛倒執著作怪,蓋覆了我們的光明, 我們能時時回光返照,不著外相,把執著的烏雲驅散,那就恢復光明了。 『心經』第一句「觀自在菩薩」,「觀自在」就是叫我們做功夫。 「觀」是觀照,時時看著念頭的起處,不動搖;「自」是自己。 什麼是自己呢,我們大家錯認色身是自己,我這身體要享受,要吃得好、 穿得好,貪得無厭,這就造業受報了。 這色身不是我,這色身是我們所住的房子。 裏面有個真人,這真人才是我 ─ 自己。 這真人就是現在六根門頭放光的這個東西—能見能聞的功能。 我們在當下一念不生,前念已斷,後念不起,當中沒有念頭的時候, 此時雖一念不起,但非木石無知,而是了了分明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 能見所見,能聞所聞,都不可得,能所雙亡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, 這就是自己。 圭峰禪師說:「莫認色身,以空寂為體。」我們的本性像虛空一樣, 虛空就是我,我就是虛空。假如我之外有一個虛空,還有一個空在, 那也不是了,我們不要向外面去求取,放下就是。莫求真,但歇妄。 不要求啊!你本來就是佛嘛,還求什麼佛呢?歇下妄心就是菩提。 菩提者,就是正覺,就是覺悟,我們觀這個自己,在剛開始只是明白了道理, 心還捉不住,要跟境界跑,需要做功夫看住它,觀照這本性在不在本位上。 功夫做熟了,進一步就觀也不要了。 觀是有功之用,再要進到無功之用。無為法,一切不可得,觀也不要了, 但是要注意:功夫到這一步,才能不要觀;功夫沒有到,你把觀放掉, 便流浪了。 有人說一切時做功夫是住著,開始時需要住著,你不住著功夫上, 你就跟境跑了。心中心法也是這個道理,一上來叫你觀住不動, 沒有定力做不到,所以給你住著個法,把別的東西就丟掉了,這是轉換法門, 就像念佛一樣,也是轉換法門。 我們念佛時,心念佛,佛就是心。念佛、法、僧,就不念貪、瞋、癡。 但是一上來不念做不到,因為多生歷劫,習氣深重,還是要有個法來修。 密宗的起用法門很多,很多人修行為了得神通、求發財,不知道修心中心法 是叫你修大道成大器。現在用什麼法得到點小神通,非但沒有用,還要闖禍, 因為心未空。 『心經』說「觀自在」是要我們做功夫,觀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動搖。 「自在」,就是我這本性時時在。而我們平時就不在,跟境界跑了。 圜悟勤祖師說:「一刻不在,便同死人。」就是行屍走肉。要時時「在」。 「在」熟了呢,「自」也不要了,有「自」還是做作。 『圓覺經』講: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,於諸妄心亦不息滅,住妄想境不加了知, 於無了知不辯真實。」妄心不要滅掉,因為妄心就是真心,波浪就是水, 把波浪去掉,水就沒有了,所以妄心起來亦不壓滅它。 只要轉,不跟它跑即是。 念佛、念咒即是活潑潑地轉妄念的最好方法,心擺在佛上、咒上, 妄念就轉化了。「住妄想境不加了知」,就是自己不要執著自己, 時時刻刻認著自己。到此時,知就不要了,只有「在」在。 「於無了知不辯真實」,一切都不可得,真即假,假即真,更無聖凡之別, 一切一切都融歸自己,無在無不在,「在」也沒有了。 一切經文講的經義都是這些。『心經』是一部成佛的法,不是念念就行了。 一切眾生能觀自在,就是『心經』所說的菩薩;你不能,那麼你就是眾生了。